黑龙江青龙山灌区——
核心阅读
在平整肥沃的三江平原,青龙山灌区对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联合调度使用,实现了比常规灌区更节电、节水。在节水控灌的同时,当地通过数字化、智慧化等技术,打造数字孪生灌区示范区,并通过挖掘生态潜力,迈出了农旅融合新路子。
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奔涌环绕,冲击形成了平整肥沃的三江平原。7月,这里的万顷水田种满水稻,映衬在碧空云海的倒影间。
驶进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正赶上种植户宋玉川家一顿平常的午饭。“酱焖嘎牙子(黄颡鱼),配这鱼汤泡饭,是咱两口子的最爱。”宋玉川24岁就来到建三江,种了近30年水稻的他,这两年有了新感受:“从前羡慕人家靠江吃江,如今,咱家虽然不靠江,却也能钓上小‘江’鱼,种出江水米了。”
宋玉川的200亩水田方正平整,江水循环其间,顺着田边的渠道追溯源头,是西北方的黑龙江水经渠首泵站被“抬”进总干渠,再经二级、三级提水泵站流淌至此,行程近50公里。
这只是青龙山灌区的一角。这座2020年底建成的水利工程,灌溉渠系纵横分布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的9个现代化国有农场、佳木斯市同江市的10个行政村屯之间。灌区引来汩汩江水,不仅滋润着三江平原上284万亩良田,每年还可置换地下水7.36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建成后,可带动全灌区532.74万亩稻田增产。
三水联调,省水省电
三江平原湿地众多,能缺地下水?“上世纪90年代,铲几锹子就冒水,大家都觉得,水只多不少。”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工程部总经理赵清回忆,那时洪涝频发,种水稻也是为了“以稻治涝”。
但随后,地下水供需矛盾逐渐显露——水井越打越深,水位越测越低,人们对地下水环境担心起来。为使用地表水置换部分地下水,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的建设者们顶严寒、战酷暑,青龙山灌区如火如荼地建设起来。
宋玉川早就盼着引江水灌溉:过去只能使用电井抽取地下水,耗电量大不说,还需要在田间地头修建晒水池,为寒凉的地下水升温。
2021年春天,青龙山灌区正式投入使用,江水通过一道道闸门流进农田。宋玉川印象很深:水流间偶尔能看见小鱼,地表温度也高了,站在水田旁,没有以往的“寒气”了。
其实,那时渠系中流淌的,不仅是黑龙江水——在开江前,一道道节制闸就已将积雪融化汇集而成的雪水就近储存在农田周围的渠系当中,对之后的江水进行有效补充。
万一春天“迟到了”,江水、雪水来得晚、来得少怎么办?种植户们的部分泡田需求,可以灵活地通过抽取地下水来满足。待江面解冻、开始插秧时,再全面改用江水。
“蓄住天降水、利用地表水、留住过境水、回归废弃水、节约地下水。公司对田间灌排水量、自然降水量、地下涵水量等数据实时监测,通过‘三水联合调度’机制,实现对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的联合调度使用,科学减少泵站运作时间,比常规灌区更节电、节水。”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党委书记苍云介绍,灌区一年就可节约水资源2.97亿立方米,比常规灌区节电15%。
“咱种植户省去了电井抽水的电耗,节约不少电量。”宋玉川也翻出账本算了算:一亩地能省下七八元电费,“晒水池还复垦成耕地,多出来三四亩地的收成”。
灌区建成的当年,宋玉川的200亩田还完成了格田改造,条条块块的碎田,连成了方方正正的格田,一路贯中、两侧为田、四周布渠,土地平整,不再积水。据测算,改造后田埂减少,有效种植面积又增加4%以上,省下一成多的灌溉用水。据统计,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积极推广水田标准化改造工程建设,已完成60万亩格田改造。
今年春天,对于江水灌溉的“省”,宋玉川有了新感受。“田‘肥’了,需要的磷和钾少了。”拿出近两年的测土配方表,宋玉川介绍,江水灌溉两年后,土壤中部分营养成分含量在细微上升,“缺的少需要补的就少。今年,咱每亩地估计少花10元肥料钱。”
这不仅归功于江水中更丰富的营养,也要靠农田四周的水系“小循环”。据估算,使用江水灌溉后,田间用肥量可减少近一成。
智慧高效,提质增产
5月底,水稻正值返青期,需要灌溉。宋玉川打开“智慧灌溉”手机app,一键开闸放水。几小时后,手机上的实时田间画面显示:液位已达4厘米。他便轻轻再按,关闸蓄水。
田间气象站、高清摄像头、智能流量计、水位计……宋玉川的水田位于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数字孪生灌区示范区”,域内的3000余亩地已实现泵站提水、田间配水、末端送水与排水自动化,避免了以往对水位眼观尺量的误差。系统还对田间气象、土壤墒情、叶龄跟踪等数据实时采集。
“根据这些数据,技术人员每日推送农技建议,指导种植户灵活调节灌水频次、水层厚度。在节水控灌的同时,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提高分蘖率。”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数字孪生灌区示范区”负责人李晓露打开示范区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灌区的输配水过程、灌排过程可以实时观测,实现了远程操控、智能分析、科学预测。”
精准科学的灌排管理,加上江水灌溉的天然优势,提质增产的好消息越来越多。那一年,宋玉川的水田亩产增加5%以上,因稻米色如珍贝、食味值高、营养丰富,单价也同比涨了近一成。
秋天的金色稻田里,以往那几团贪青晚熟的“绿斑”也不见了。原来,曾经的30多处地下水出水口周围,水温尤其冰凉,影响作物生长,到了秋天低产甚至不产粮。“之前的出水口辐射有三四亩地,这些地变化最大,如今也一样能打粮了。”宋玉川说。
6月正是用水高峰,登上灌区渠首站,5台水泵近乎满负荷运转,隆隆运作的巨大电机带动转轮,将黑龙江水提升10余米,引进下游的渠系之中。
“预测有强降雨时,渠首站会根据数据测算,减少提水量,甚至反向排水,下游的各个渠系末梢也能放水,通过八屯滞洪区将雨洪排回至黑龙江,多措并举确保渠系中能为排涝泄洪留足容量。”灌区渠首站运行班长朱勇介绍。
“三江平原地势低平,相距万米的两个地点,高差不到1米。”苍云介绍,青龙山灌区因地制宜,利用地势平坦的自然条件优势,做到“灌排结合”和“三水联调”,减少工程占地近10万亩,节省投资20亿元。
各渠道中水量多少,流速如何?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的物联网设施,灌区的“神经末梢”也日趋敏感精准。
在青龙山灌区中控室的智慧灌区大数据云平台,各闸站水位、泵站流量、沿岸雨量、沿岸墒情、地下水量等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上百座各式各样的监测设施,分布在各个重要交接断面,数据汇集到智慧灌区大数据云平台,经数据分析后,我们可以通过平台远程调度,确保引、输、配水系统能满足农户用水需求,同时不过多引水,减少蒸腾渗透等浪费。”青龙山灌区管理站站长姚景辉说,“我们正加紧增设渠系间物联网监测站,让分析调度更精准、更及时。”
农旅融合,绿色生态
轻抖、收线、上提……宋玉川熟练地把鱼儿从鱼竿上摘下来,放进鱼桶。沿着他家3公里外的这条干渠,排排护堤林成为纳凉好去处,引来不少垂钓爱好者。
如何尽量保持渠内的水体水质?示范区域将废弃泥塘改成生态池,种上净水植物,将废水进行生物净化,既能整体改善水体环境,也将弃水送回田间地头,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沟渠沿岸,逐层铺设植草生态护坡和鱼巢生态护坡框,在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同时,方便鱼类遇急流时可“歇歇脚”,助力其迁徙繁衍。
随着环境改善,绿色有机农业技术成为示范区推广的新方向。这里的上百亩水田因地制宜发展起蟹稻、虾稻、鱼稻、鸭稻……
“欢迎朋友们线上订购、现场品尝我们的生态有机江水米。”观景台上支起临时摄影棚,前进农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建军化身“网络主播”。
立足优势,前进农场抓住机会,迈出农旅融合新路子——
稻田旁的钢轨上,小火车多了新功能:春耕时用来运送秧苗,其他时间则供乘客观光;沿着灌区和水田的“拍照打卡点”,农场增设了多条观光车线路,打造生态旅游路线……
讲到未来,苍云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以现代化灌区建设为契机,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三江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