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的绥化广袤田野豆荚饱满、玉米金黄、稻浪飘香,一派丰收景象。今年年初以来,绥化市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建设,积极落实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动粮食生产优质高效,巩固国家产粮大市基础地位,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近年来,绥化市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着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通过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和良制的集成配套、融合应用,粮食生产工作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27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30亿斤左右。2022年在扩种大豆的前提下,粮食产量达到230.96亿斤,约占全省总产的15%。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放松。今年,绥化市坚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省委部署调结构,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发展粮食和大豆生产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各地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组织,确保高位推进、高效落实。制定印发了《2023年绥化市发展粮食和大豆生产实施方案》,对大豆生产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进一步压实各县(市、区)完成扩豆增产政治责任。2023年,全市各类作物种植面积2850万亩。其中,玉米1667万亩、水稻451万亩,大豆651.43万亩。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是一年稻穗黄。在中国寒地香米之乡——北林区,103万亩水稻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在北林区秦家镇盛昌水稻科技园区和双河镇西南村,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绥化市把抓好良种推广应用作为稳定和提升粮食产量的重要路径。全市种子科研育种单位发展到33家,新品种展示示范点10个,每年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60多个,中科院海伦实验站、省农科院绥化分院、绥化北方大豆研究所、绥化盛昌种业、庆安北方绿洲稻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水稻、大豆育种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领军。全市17个试验点共承担国家和省水稻试验品种1392个,玉米试验品种890个,大豆试验品种380个,为国家和省品种审定提供科学准确的试验数据。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绥化重任在肩。绥化市全力落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精神,实现保护利用和增产双赢。大力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提升土壤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利用率连续三年稳定在65%以上。今年,落实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秸秆翻埋还田、秸秆沤肥还田等面积超2000万亩。全面应用绿色生产方式,因土施肥、按需用药,全市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超过2600万亩。扩大生物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面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84%。
眼下,绥化市的1600多万亩玉米丰收在望,当各地引进新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促进粮食丰产、农民增收打下基础。科技进步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绥化市加大科技应用,落实“要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重要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为增产不断注入科技力量。推广绿色有机、水稻智能催芽、大垄双行栽培、无人机植保作业、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实现全覆盖。以肇东、安达为试点,率先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实验和展示,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减少肥料的挥发和流失,增产增效情况与传统技术相比,产量增加10%以上。
“看我身边的水稻,长势非常好,颗粒饱满,现在看又是一个丰收年。”日前,在庆安县勤劳镇方胜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地块,稻穗儿沉甸甸的,合作社理事长窦方胜说,庆安大米知名度高,提升了价值,社员每亩可增收1000元。深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绥化市坚持向改革要潜力、要产量。大力发展以专业大户为支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家庭农场为辅助,企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市规范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7.15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5万个,家庭农场5.5万个。国家级示范社26个、省级示范社95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995.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土地托管为主路径,探索小农业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办法。全市现有村级集体组织、种植合作社和涉农企业领办等较大规模的托管组织2665个。农业托管面积超1600万亩。其中,全程托管达900万亩。
金秋九月,即将收获的季节。绥化市坚持系统化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农业扩产能、依靠绿色农业提品质、依靠质量农业建信誉、依靠品牌农业闯市场,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建设,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到2025年,绥化市粮食产能将达24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超过1250亿元。(记者 许宏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