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的指针一如既往,不疾不徐地走向21世纪的今天,回望这十年,我省文旅事业一路走来,脚步轻柔但坚实有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艺术创作生产成效斐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历史坐标中,这十年,我省文旅事业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人们的幸福感也更现质感和温度。
公共文化服务质效提升
群众幸福感成色更足
“现在的文化生活这么丰富多彩,有时让人难以选择。我既爱到图书馆看书,又喜欢唱歌跳舞,还乐于旅游,现在退休了,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一年四季却还‘忙’不过来,‘玩’不过来。”哈尔滨市市民许菁说。
许菁的感受,很多人都有同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体系的构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的空前丰富,让人们的文化生活经历了一场美丽“蝶变”。
这种变化在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更为深刻。2012年,吉兴乡群文场所、群文设备、群文带头人、群文骨干均为零;经过各级文旅系统的不断投入建设,十年后的今天,全乡1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至少有2支群文队伍,全乡文化志愿者2600多人,每年举办农民春晚、农民舞蹈大赛、农民书画展览等乡级群文活动19个。
这场美丽的“蝶变”,在十年间悄然发生,得益于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
文旅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硬件设施必须“硬”起来。一组数据,显现了我省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十年来,我省新建和改扩建文化场馆119个,打造数字文化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1752个,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233个,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全省共建成各类博物馆218个、图书馆103个、文化馆(群艺馆)141个、街道和乡镇文化站1254个、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9918个、农村文化大院20000多个;今年,又推进全省58个革命老区、857个行政村的文化广场、小舞台等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深耕厚植艺术精品
用心用情讲好龙江故事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近日,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评剧《女儿》在线展播,为戏迷与观众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大餐;续写“后冬奥时代”故事,再现“奥运冠军之城”荣光,由省京剧院创排的全新力作——《冰道》也将与观众见面……
用优秀艺术作品满足群众日益提升的精品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讲好龙江故事。十年来,我省以精品创作为主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全省舞台艺术繁荣发展。
十年来,我省艺术精品创作亮出耀眼的“成绩单”:创排大型剧目168部,荣获国家奖项81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109个。龙江剧《鲜儿》、京剧《月照塞北》、舞蹈诗剧《鹤鸣湖》分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剧目奖”等6项大奖,话剧《卜奎风云》获得国际戏剧学院奖,歌剧《铁人三重奏》等7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话剧《八百里高寒》等4部剧目入选中宣部“庆祝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风情音画《达斡尔人》、赫哲族舞蹈诗《乌苏里船歌》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表演金奖和最佳舞台美术奖。近两年新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黑龙江“四大精神”颂》、龙江剧《木兰马旭》等一批特色优秀剧目讲活了龙江故事,彰显了龙江自信。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灵魂。十年来,黑龙江在艺术生产上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省京剧院推出人才创新机制,精品迭出;省评剧艺术中心在剧目生产上进行科技创新,带来更强的舞台视觉冲击效果;省杂技团将杂技与冰雪进行创新融合,推出的冰秀享誉世界;省龙江剧艺术中心创新运作模式,联合省内18家艺术生产单位,创立黑龙江省龙江剧发展联合体,先后创排了《百米河边》《九腔十八调》《扶贫书记》等多部龙江剧,戏曲传承收效显著……
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文旅产业新画卷徐徐展开
2021年10月,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公布,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黑龙江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上榜,两处遗址一时间成为热门“打卡地”;今年8月,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我省“世界级”非遗项目“赫哲族伊玛堪”惊艳亮相,赫哲族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十年来,我省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非凡成绩,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助推器”。
十年来,我省成立了黑龙江省考古历史研究联盟,开展保护工程项目187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29处增加到5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151处增加到348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运营;横道河子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2018年度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饶河小南山遗址、洪河遗址被评为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渤海上京城、金上京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和“望奎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218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46家,博物馆总数和等级馆总数在东三省领先。成立黑龙江省博物馆协同发展联盟,以“传历史记忆、展黑土风采”为主题,年均推出线上线下展览400多个。
冰雪游、避暑游、森林游、湿地游和边境游,引领休闲度假潮流;创意产业、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蓬勃发展……
十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迸发强劲活力。新建重点文旅项目达4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720亿元,新登记注册各类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近万家,全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416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0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2家,旅游休闲街区8家,旅行社810家,星级饭店155家;连续举办四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立东部湿地旅游联盟、黄金古驿路旅游联盟,形成“一体两翼”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文旅融合深度推进,一幅文旅产业美丽新画卷在徐徐展开。(记者 董云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客户端下载
- 评论
- 关注